文墨网
 
     
 


  


诗词 >> 格律诗 >> 宋·王庭筠    热   

宋·王庭筠
作者:文墨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754

宋·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自号黄华山人,又号黄华老子、黄华真隐,金·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作辽东熊岳(今辽宁省盖平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小聪慧好学,金·世宗左相张浩之外孙,书画家米芾之外甥。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进士,官至翰林修撰。后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善诗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亦善书画,山水师任询,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成名家。金·世宗、章宗时期著名书画家。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进士,任恩州军事判官,计获谋为不轨的郡民邹四,开释无辜受牵连的百姓千余人。但是在以严刑为尚的政治环境下,却不升反降,再调馆陶主簿,仍困于簿书期会,通检推排的工作。任满后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在这段隐逸的生活中饱读诗书,艺术与文学方面自由创作,父母双全,儿女盈膝,是其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期,艺术与文学上的创作与成就,名满天下。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召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迁翰林修撰。为章宗鉴识收藏书画,分入品者为550卷。书法其舅米芾,与赵渢、赵秉文俱以名家,而传子澹游至张天锡。其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夔子山诸人不及也。画师任询,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论者谓胸次不在米芾下。亦工诗,“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亦善书画,山水师任询(字君谟),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复官翰林修撰。书画传世作品主要有《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卷末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该画笔墨富有变化,柏树用笔潇洒爽朗,水墨淋漓,霜韵铁骨;画竹笔力挺劲,叶如刀裁,纵恣奔放,现藏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又摹刻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号为《雪溪堂帖》,可惜早已失传。其子王曼庆,一作王万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有父风。
  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病卒,终年仅51岁。画作主要有《飞泉出峡图》、《幽竹枯磋图》、《岁寒三友图》、《放鹰图》等,著有诗文集《王翰林文集》40卷、《黄华集》、《藂辨》10卷等,但多散佚于金末衰乱之世,存世墨迹有《幽竹枯槎图题辞》,碑刻有《博州重修庙学记》、《重修蜀先主庙碑》等,近世辽阳金毓黻编王氏《黄华集》,收录其文章诗词,并编撰《年谱》传于世。

  王庭筠律诗联

世事云千变,
浮生梦一场。
偶然携柱杖,(颔联上)
来此据胡床。(颔联下)
有雨夜更静,(颈联上)
无风花自香。(颈联下)
出门多道路,
何处觅亡羊。
——《五律·书西斋壁》诗联

虚空流玉洗,
世界纳冰壶。
明月几时有,(颔联上)
清光何处无。(颔联下)
人心但秋物,(颈联上)
天下近庭梧。(颈联下)
好在黄华寺,
山空夜鹤孤。
——《五律·中秋》诗联

瘦马踏晴沙,
微风度陇斜,
西风八九月,(颔联上)
疏树两三家。(颔联下)
寒草留归犊,(颈联上)
夕阳送去鸦。(颈联下)
隣村有新酒,
篱畔看黄花。
——《五律·秋郊》诗联

四柳危亭坐晚阴,
殷勤鸡黍故人心。
儿孙满眼田园乐,(颔联上)
花木成阴年岁深。(颔联下)
十亩苍烟秋放鹤,(颈联上)
一帘凉月夜横琴。(颈联下)
家山活计良如此,
归兴秋风已不禁。
——《七律·示赵彦和》诗联

秋天寥廓使星明,
光动山东七十城。
玉署文章厌闲冷,(颔联上)
绣衣风采试澄清。(颔联下)
人随白雁霜前到,(颈联上)
诗绕青山马上成。(颈联下)
才力如君君未老,
只愁无地避功名。
——《七律·送士选山东外台判官》诗联

隔竹微闻钟磬音,
墙头修绿冷阴阴。
山迎初日花枝靓,(颔联上)
寺裏清潭塔影深。(颔联下)
吾道萧条三已仕,(颈联上)
此行衰病独登临。(颈联下)
简书催得匆匆去,
暗记风烟拟梦寻。
——《七律·超化寺》诗联

短辕长路兀呻吟,
行李迟迟日益南。
亲老家贫官职重,(颔联上)
恩多责薄泪痕深。(颔联下)
向人柳色浑相识,(颈联上)
著雨花枝半不禁。(颈联下)
回首觚稜云气隔,
六年侍从小臣心。
——《七律·被责南归至中山(丙辰春)》诗联

殿阁偏宜落照间,
倚天无数日潺漫。
黄华墨灶知名寺,(颔联上)
荆浩关全得意山。(颔联下)
游子也如红树老,(颈联上)
残僧偶与白云还。(颈联下)
人生见说功名好,
不博南楼半日闲。
——《七律·登林虑南楼二首其一》诗联

户牖凭高可散愁,
石田棋布青林稠。
西山万古碍新月,(颔联上)
南风六月生凉秋。(颔联下)
见说官闲百无事,(颈联上)
不妨客至一登楼。(颈联下)
扬洲骑鹤一何有,
诚哉不负三年留。
——《七律·登林虑南楼二首其二》诗联

偶寻溪水到仙宫,
身世浑疑是梦中。
风动霓旌高缥缈,(颔联上)
烟笼瑶树郁青葱。(颔联下)
会闻白鹤归华表,(颈联上)
试为丹砂问葛洪。(颈联下)
明日维舟重相访,
桃花满路失西东。
——《七律·栖霞观》诗联

  悼挽王庭筠联

诗名摩诘画绝世;
人品右军书入神。
——金·冯璧挽王庭筠(墓碑联)

  悼挽王庭筠律诗联

士价五羊皮,
人生黍一炊。
盖棺那可忍,(颔联上)
挂剑不胜悲。(颔联下)
向上谁曾到,(颈联上)
面今渠得知。(颈联下)
侍臣伤立本,(四联上)
老姥怒羲之。(四联下)
作病无如酒,(五联上)
穷愁正坐诗。(五联下)
中郎犹有女,(六联上)
少傅竟无儿。(六联下)
散落真行帖,(七联上)
飘零骚雅辞。(七联下)
儒林顿憔悴,
未敢哭吾私。
——金·佚名作《五言八韵排律·哭黄华》* 诗联
  注:* 王子端为王庭筠之字、黄华为王庭筠之号(包括下《题咏王庭筠绝句诗》皆同)。

才名如此不偿穷,
再入承明一病翁。
白发光阴文字里,(颔联上)
黄华林麓画图中。(颔联下)
谪仙犹想屋梁月,(颈联上)
荆产空怀松下风。(颈联下)
聊应世绿缘故在,
会看归鹤语辽东。
——金·路铎作《七律·王子端挽辞》诗联

层层佛屋贴山腰,
山下幽居胜午桥。
物外人家无税役,(颔联上)
闲中生理足渔樵。(颔联下)
雁逾远障凌虚迥,(颈联上)
人与高秋共寂寥。(颈联下)
何处人间景如此,
便应归隐不须招。
——金·李献甫作《七律·题黄华幽居图》诗联

  附录一:【王庭筠绝句诗】

  1、五言绝句诗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闲来桥北行,偶过桥南去。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寂寞独归时,沙鸥晚无数。
——《五绝·绝句》诗              ——《五绝·孙氏午沟桥亭》诗

极目江湖雨,连阴甲子秋。            埉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
青灯十年梦,白发一扁舟。            终南晴夜月,彷佛似登台。
——《五绝·忆漍川》诗             ——《五绝·清华台》诗

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            珠璧佳城下,丹青败藁间。
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残年两行泪,绝笔数重山。
——《五绝·道村》诗              ——《五绝·题马光尘画》诗

  2、七言绝句诗

家在孤云落照间,行人已上雁门关。        东风日日涨黄沙,供佛牀头始见花。
凭君为报平安信,才是云中第一山。        寒食清明好时节。年年憔悴独离家。
——《七绝·八月十五日过泥河见雁》诗      ——《七绝·大安寺试院中寒食》诗

笑我迂疏触祸机,嗟君底事入圜扉。        日暮西风吹竹枝,天寒杖屦独来时。
落花吹湿东风雨,何处茅檐不可飞。        门前流水清如镜,照我星星两鬓丝。
——《七绝·狱中见燕》诗            ——《七绝·偕乐亭》诗

绿李黄梅绕屋疏,秋眠不著鸟相呼。        云自知归鸟自还,一堂足了一生闲。
雨声偏向竹间好,山色渐从烟际无。        门前剥啄定佳客,檐外孱颜皆好山。
——《七绝·野堂二首其一》诗          ——《七绝·野堂二首其二》诗

石头荦确两坡间,不记秋来几往还。        西窗近事查如梦,北客穷愁日抵年。
日暮蹇驴鞭不动,天教子细数前山。        花影未斜猫睡外,槐枝犹颤鹊飞边。
——《七绝·韩陵道中》诗            ——《七绝·夏日》诗

青峭江边玉数峯,烟梳雨沐为谁容。        南北湖亭竞采莲,吴娃娇小得人怜。
到时为向山灵道,归意如君一倍浓。        临行折得新荷叶,却障斜阳入画舡。
——《七绝·送子贞兄归辽阳》诗         ——《七绝·采莲曲》诗

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        微行入麦去斜斜,才过深林又几家。
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        一色生红三十里,际山多少石榴花。
——《七绝·河阴道中二首其一》诗        ——《七绝·河阴道中二首其二》诗

檀栾倒影砚波清,注了黄庭谱鹤铭。        平沙漠漠雁翩翩,风弄菰蒲水拍天。
且喜过门无褦襶,却怜涴壁有宁馨。        短艇得鱼撑月去,一声渔笛破寒烟。
——《七绝·夏日》诗              ——《七绝·赠益公和尚还超山》诗

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        手拄一条青竹杖,兴来日挂百钱游。
年深寺废无僧住,满谷西风栗叶黄。        夕阳欲下山更好,深谷无人不可留。
——《七绝·游黄华山四首其一》诗        ——《七绝·游黄华山四首其二》诗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落落岭西牕。        挂镜亭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
山人乞与山前地,鹤托先开二十双。        寒云欲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七绝·游黄华山四首其三》诗        ——《七绝·游黄华山四首其四》诗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        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
山僧乞与山前地,招客先开四十双。        年深寺废无僧住,满谷西风栗叶黄。
——《七绝·黄华亭五首其一》诗         ——《七绝·黄华亭五首其二》诗

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        手拄一条青竹仗,真成日挂百钱游。
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署宫。        夕阳欲下山更好,深林无人不可留。
——《七绝·黄华亭五首其三》诗         ——《七绝·黄华亭五首其四》诗

道人邂逅一开颜,为借筇枝策我孱。        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
幽鸟留人还不住,晚风吹破水中山。        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七绝·黄华亭五首其五》诗         ——《七绝·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诗

山阴禊事记兰亭,珠玉琳琅照眼明。        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
曲水至今无好客,一觞还自契幽情。        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七绝·曲水园》诗             ——《七绝·黄华山居五首其一》诗

手拄一条青竹杖,真成日挂百钱游。        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
夕阳欲下山更好,深林无人不可留。        年深寺废无僧住,满谷西风栗叶黄。
——《七绝·黄华山居五首其二》诗        ——《七绝·黄华山居五首其三》诗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        道人邂逅亦开颜,为借筇枝策我孱。
山僧乞与山前地,招客先开四十双。        幽鸟留人还小住,晚风吹破水中山。
——《七绝·黄华山居五首其四》诗        ——《七绝·黄华山居五首其五》诗

  附录二:【贺赠、题咏王庭筠绝句诗】

  1、五言绝句诗

疏柳静茅亭,亭下长江路。            江山万里眼,一亭略约之。
不见亭中人,萧萧烟景暮。            黄华未死在,看取画中诗。
——金·雷渊作《五绝·题黄华江皋烟树其一》诗  ——金·雷渊作《五绝·题黄华江皋烟树其二》诗

  2、七言绝句诗

老可能为竹写真,东坡解与竹传神。        滦溪经雨浪生花,晓碧翻光漾晓霞。
墨君有语君知否?须信黄华是可人。        川上风烟无定态,尽供新意与诗家。
——金·赵秉文作《七绝·跋黄华墨竹二首其一》诗 ——金·党怀英作《七绝·晓云次子端韵》诗

淡墨闲临谢女真,萧然林下自风神。        辽鹤归来万事空,人间无地著诗翁。
世间亦有丹青手,只解寻常写市人。        只留海岳楼中景,长在经营惨淡中。
——金·赵秉文作《七绝·跋黄华墨竹二首其二》诗 ——金·党怀英作《七绝·子端山水同裕之赋》诗

黄华老人画古柏,铁简将军挽大弨。        出处皆天岂自由,仙标终合冠鳌头。
意足不求颜色似,荔支风味配江瑶。        不妨貌取黄华景,时向铃斋作卧游。
——金·密璹作《七绝·黄华画古柏》诗      ——金·张行简作《七绝·题子端雪溪小隐图》诗

岱崧王屋旧经过,自倚胸中胜概多。        树经冻雨半青黄,山入高秋老更苍。
独欠太行高绝处,青天白日看山河。        且就同游尽佳客,不妨五日未重阳。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一》诗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二》诗

红叶黄花风露清,比来春色不多争。        绝壁孤云仔细看,云间龙穴想高寒。
秋山却也堪人恨,白与高欢作锦城。        碧澜寸寸横秋色,空对山灵说到难。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三》诗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四》诗

玉立千峰画不如,天公自有范宽图。        团团石瓮琢青瑶,仰面看云觉动摇。
闾山要著黄华老,千尺珠帘得似无?        谁著天瓢洒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腰。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五》诗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六》诗

万古飞流泻不供,枉教喷薄困鱼龙。        天汉何因有蚌胎?无穷冰雹落悬崖。
谪仙剩有银河句,不道香炉更一峰。        只愁驼背模糊锦,翻倒龙宫复此来。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七》诗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八》诗

落峡飞流散不收,湍声汹汹动高秋。        乞得三泉住不成,风沙鞍马负平生。
也应嫌被红尘涴,才近山门便洑流。        故山定已移文了,又被黄华识姓名。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九》诗  ——金·元好问作《七绝·黄华峪十绝句其十》诗

嫩香新粉玉交加,小笔风流自一家。        黄华书如东晋名,流往往以风流。
只欠雪溪王处士,醉来肝肺出枯槎。        自命如封胡羯末,犹有蕴藉可观。
——金·佚名作《七绝·墨竹扇头》诗       ——金·佚名作《七绝·跋国朝名公书》诗

功夫费尽漫穷年,病入膏肓不可镌。
寄语雪溪王处士,恐君犹是管窥天。
——金·王若虚作《七绝·王子端云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其小乐天甚矣予亦尝和为四绝其一》诗

东涂西抹鬬新妍,时世梳妆亦可怜。
人物世衰如鼠尾,后生未可议前贤。
——金·王若虚作《七绝·王子端云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其小乐天甚矣予亦尝和为四绝其二》诗

妙理宜人入肺肝,麻姑搔痒岂胜鞭。
世间笔墨成何事,此老胸中具一天。
——金·王若虚作《七绝·王子端云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其小乐天甚矣予亦尝和为四绝其三》诗

百斛明珠一一圆,丝毫无恨彻中边。
从渠屡受群儿谤,不害三光万古悬。
——金·王若虚作《七绝·王子端云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其小乐天甚矣予亦尝和为四绝其四》诗

郑虔三绝旧知名,付与时人分重轻。
辽海东南天一柱,胸中谁比玉峥嵘。
——金·元好问作《七绝·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二诗其一》诗

万里承平一梦间,风流人物与江山。
眼明今日题诗处,却见明昌玉笋班。
——金·元好问作《七绝·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二诗其二》诗

  附录三:【王庭筠轶事、趣闻】

  〖大事年表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辛未(1151年)1岁 王庭筠出生。
  海陵王正隆元年丙子(1156年)6岁 《元氏墓碑》载,6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
  正隆二年丁丑(1157年)7岁 《元氏墓碑》载:7岁学诗。
  正隆四年己卯(1159年)9岁 据《元氏闲闲公墓志》载,赵秉文生于是年。
  正隆五年庚辰(1160年)10岁 中州集父遵古正隆五年进士。
  金·世宗大定元年辛巳(1161年)11岁 《元氏墓碑》载,11岁赋全题,读书五行俱下,日记5000余言,涿郡王公翛然风岸孤峻少所许可,一见公以国士许之《金史本传》。稍长,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大定三年癸未(1163年)13岁 《元氏墓碑》载:公太师南阳郡王张公浩之外孙,中州集张汝霖小传王子端内翰太师之外孙。《金史·张浩传》载,张公卒于是年。
  大定十三年癸巳(1173年)23岁 《寰宇访碑录·昌甯公庙记》载:王遵古撰正书大定十三年山西汾阳《汾州府志》,台骀庙在府城东南三里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观察判官王遵古碑铭。王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王庭筠省亲至此有行书诗石四片。黄华亭在汾州儒学池畔,西贮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书诗,王庭筠父王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省亲至此。中州乐府大江东去注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按:王庭筠之父王遵古撰昌甯公庙记于大定十三年癸巳,则正为官于汾州之时,王庭筠是年23岁,或随父任而往、或自家来省亲,故有《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之作、《至黄华山》诗之作,尚在其后不容于此时预书盖其后,州人求得王庭筠之墨迹而刻之耳。
  大定十四年甲午(1174年)24岁 据《元遗山内翰王公墓表》载:王若虚生于是年,王若虚曾作诗讥公小视白乐天者也。
  大定十六年丙申(1176年)26岁 《元氐墓碑》载,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释褐承事郎,恩州军事判官,中州集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金史·本传》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按:三书皆谓王庭筠大定十六年登科,当无舛误惟元氏墓碑中有弱冠二字,则与年26岁不合,此葢遗山推算未密而为约略之辞,不得因此而致疑也。
  大定十七年丁酉(1177年)27岁 《元氏墓碑》载,临政即有能官之誉,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1000余人,而邹四者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与公治,其狱公以计获邹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12人而已。按:此王庭筠在恩州军事判官任内事也,依元氐墓碑及金史所叙次第系于是年。
  大定十八年戊戌(1178年)28岁 《元氏墓碑》载,再调馆陶主簿。按:王庭筠之调馆陶主薄(簿)未详何年,兹依墓碑及《金史》叙述次第系于是年。
  大定二十年庚子(1180年)30岁 《元氏墓碑》载,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风采,谓当一日九迁,乃今碌碌常选,殊不自聊,秩甫满单,车径去卜居隆虑。按:《金史·本传》:御史台言:王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此王庭筠去职之由也,《元碑》谓秩甫满单,车径去,为贤者讳例应如是。又按:《元碑》谓王庭筠前后山居10年,明昌元年再出,据此推算,则王庭筠之去官入山当在是年。又按:卜居隆虑指山而言,《金史·地理志》彰德府属县林虑,即隆虑山之所在也。
  大定二十一年辛丑(1181年)31岁 《博州庙学碑阴记》末署曰:“熊岳王遵古记,大定辛丑季夏晦男庭筠书”,博州重修庙学记王公由太子司经来。《博州重修庙学记》王公由太子司经来猝(倅)兼提举庙学,公名王遵古,字元仲,好学守道,天下目为辽东夫子,末署曰“庭筠书”。按:东昌府麒麟碣有同知王公赞,盖王庭筠之父时官同知博州防御使事,故以州猝(倅) 称王庭筠或于是年夏至州省亲,承父命而书此碑金石,萃编谓王庭筠时为恩州判官,殊误。《元氏墓碑》:乃置家相下买田隆虑借(慈明、仁觉)二寺为栖息之地,自公来居以黄华山主,自号《中州集》,平生爱天平黄华山水,居相下10年,自号黄华山主。《金史·本传》:王庭筠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按:《金史》以王庭筠卜居彰德,事系于明昌元年召试馆职之后,此或被罢之后,仍返故山,非于是年始卜居于此也,《元碑》及《中州集》叙述甚明,兹从之。元乃贤《河朔访古记》载,金·熊岳王公庭筠隐居黄华谷中所居曰“读书岩”。按:读书岩在山中慈明寺,一称黄华上寺。又按:王庭筠撰《游黄华山》诗,应近于此时,惟不能详其为何年耳。
  大定二十二年壬寅(1182年)32岁 《寰宇访碑录超化寺题舍利塔》诗,大定二十二年王庭筠撰,行书山东长清。按:《山东通志》、《历城府志》皆不载此诗刻,惟《续通志·金石略》载之,注云:承安二年密县岂访碑录有误记耶诗,已见《中州集》题曰《舍利塔》是也。
  大定二十六年丙午(1186年)36岁 《元牍》记,金·王庭筠行书太原,重修儒学记笔势在博州二碑之下,《山西通志》(太原府儒学、金·正隆初太原尹完颜宗宪修)大定丙午亚尹张子衍、漕贰、杨柏元立建贤堂于两庑间。按:太原学记当书于王庭筠山居之时,故录于大定丙午年。
  大定二十八年戊申(1188年)38岁 五松亭记戊申之春王庭筠尝一到其亭上。
  大定二十九年己酉(1189睥)39岁 刘祁《游林虑西山》记,宝岩寺南厓号五松亭亭亡,止余一松,王子端碑阴刻刘治中涛诗。岩下旧有亭号知胜,王子端作记今无余迹。五松亭记李辅之,丞此邑也,初入寺,爱之辅之,燕人,名弼辅,之其字也。《续河南通志》载此诗,题曰《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诗。按:李辅之,名弼,时官县丞,《五松亭记》及《瓦筒》诗,皆王庭筠居隆虑时作,《知胜亭记》亦当作于山居之日,故皆系于是年。《元氏墓碑》:山居前后10年,得悉力经史,务为无所不窥,旁及释老家,尤所精诣。《元氏墓碑》从之,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晋卿、李公度等。《中州集》载,李澥,字公度,相人,少从王内翰子端学诗,能行书,工画山水。《归潜志》载,李澥公度,相州人,王黄华门生也,号六峰居士,诗及字画皆得法于黄华。解缙《书史会要》谓,王庭筠书法传子澹游及张天锡。按:李澥,相州人,少从王庭筠学诗,必在山居之日,韩温甫,名玉,见《中州集》,路、张二氏无考,张晋卿,或即张天锡,何时从王庭筠游,则不可考矣。
  金·章宗明昌元年庚戌(1190年)40岁 《金史·本传》载,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谕旨学士院曰:王庭筠所试文句太长,朕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谓平章张汝霖曰:王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王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王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是年十二月,因语及学士叹其乏才,参政守贞曰:王庭筠其人也。《元氏墓碑》载,明昌初用荐者以书画局都监召  按据元遗山年谱遗山先生生於是年
  明昌三年壬子(1192年)42岁 《金史·本传》载,三年诏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遂分入品者为550卷。《元氏墓碑》载,俄授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画誉既高,尝被旨与舅氏宣徽公汝霖品第秘府书画,因集所见及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古法帖,所无者摹刻之号雪溪堂帖10卷,《中州集》用荐者供奉翰林。《六研斋笔记》载,黄华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赞皇真迹。按:汝霖汝方皆张浩之子,王庭筠之舅氏,也王庭筠撰《香林馆记》称,汝方以右宣徽使出守沂州,《元碑》之汝霖,盖为汝方之误,至汝霖于大定中为相,卒于明昌元年,此时不得有汝霖也。
  明昌五年甲寅(1194年)44岁 《金史·本传》载,五年八月上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岂易得,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闻文士多妬王庭筠者,不论其文,顾以行止,为訾遂迁王庭筠为翰林修撰。又《元氏墓碑》载,迁翰林修撰。
  明昌六年乙卯(1195年)45岁 《金史·赵秉文传》载,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又《归潜志·赵学士秉文》载,少擢第,诗及字画有名,王庭筠子端荐入翰林。
  金·章宗承安元年丙辰(1196年)46岁 《金史·本传》载,承安元年正月,坐赵秉文上书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职。又《赵秉文传》载,秉文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等鞫之,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归潜志》载,初赵秉文由外官为王庭筠所荐入翰林,既受职,遽上言云:愿陛下进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宫使内侍,问今君子小人为谁?秉文对:君子故相完颜守贞,小人今参政胥持国也。上复诘问:汝何以知此二人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对,但言:臣新自外来闻朝廷士大夫议论如此。上闻之大怒,因穷治其事故,王庭筠等俱下吏,翌日有旨,王庭筠坐举秉文杖七十,左贬外。秉文狂愚,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补。《元氏墓碑》谓出为言事者所累。《中州集》谓承安中为言事者所累。按:《元氏墓碑》谓王庭筠之于人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之不恨(即暗指秉文相攀事)。又案《中州集》载,王庭筠作《狱中赋萱》、《狱中见燕》二诗,当作于是时,被责南归,至中山诗注云:丙申春(大定十六年丙申是年)王庭筠甫登第,未闻有被责之事,此当为承安元年丙辰王庭筠正于是春,被责盖误以“辰”作“申”耳,且诗云六年,侍从小臣心,王庭筠以明昌元年膺荐,至是正为六年。《汾州府志》载,百福寺在平遥县东南40里,金时释益公,名志益,得法蒙山云:和尚学士王庭筠子端闲居,与云和尚友,因见益公,益公归晋过王庭筠,王庭筠赠以诗,承安元年栖此。按:《汾州府志》载,王庭筠作《赠益公和尚还超山》诗一首,即作于是时,亦即王庭筠被责南归时也。又按:《汾州府志》载,王庭筠作《题南山友云亭》诗一首,亦当作于是时,又王庭筠之父王遵古,时官澄州(今海城县)刺史。
  承安二年丁巳(1197年)47岁 《金史·本传》载,二年降授郑州防御判官。《中州集》谓谪郑州幕官。《元氏墓碑》谓出为郑州防御判官。《续通志·金石略》之《过超化寺》诗,为王庭筠撰,并书行书“承安二年密县” ;《题超化寺舍利塔》诗,王庭筠撰,并书行书“承安二年密县”。按:《题超化寺舍利塔》及《过超化寺》二诗在密县者刻于一石,又皆著录《中州集》中,惟《题超化寺舍利塔》诗又刻于山东长清,题曰:“大定二十二年”,岂长清,亦有《过超化寺》诗,而庭筠别有题咏耶。又按:《河南通志》及《开封府志》载,密县超化寺在县南15里,隋·开皇二年建,宋·元游赏名区完碑,尚有存者葢王庭筠谪官郑州时,过此题诗。《金史·章宗本纪》载,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为翰林直学士,仍敕无与撰述,入直则奏闻,或霖雨免入直,以王遵古年老,且尝侍讲读也;又同书孙铎传铎性敏好学,辽阳王遵古一见器之,期以公辅此皆王遵古逸事之,可考者:王庭筠,字子端,熊岳人,父王遵古,字元仲,年已笃老,故有是命王遵古官太子司经,故曰:尝侍讲读。《元氏墓碑》载,承安初继丁内外,艰哀毁骨立。按:王庭筠父王遵古入京未久,当即下世,其母张氏则为太师南阳郡王浩之女。又按:王庭筠应是年春或翌年春丁艰去职。
  承安四年己未(1199年)49岁 涿州重修蜀先生庙碑,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议增葺既成,具兴废岁月,乞文于王庭筠,将以刻诸石。碑前题云:前郑州防御判官王庭筠撰书篆末题曰:“承安四年四月”。按:此碑书于承安四年四月时,王庭筠丁艰家居,故称“前郑州防御判官”。《元氏墓碑》谓四年起复应奉翰林文字。《金史·本传》谓四年起为应奉翰林文字。《中州集》谓未几复应奉。按:是年王庭筠服未阕,故称起复,又其奉职应在是年四月之后。
  承安五年庚申(1200年)50岁 《香林馆记》载,承安四年春二月,以右宣徽使张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书抵王庭筠,公名汝方,字仲贤,太师南阳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国公之弟。按:《金史·章宗本纪》载,承安三年四月庚子右宣徽使张汝方,以漏泄廷议削官两阶,据是记则又于四年二月出守沂州,王庭筠尝与汝方品第秘府法书名画,兹复承命而撰是记。
  金·章宗泰和元年辛酉(1201年)51岁 《元氏墓碑》载,泰和元年复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至30余首(收入《中州集》),稍迁修撰。《金史·本传》载,泰和元年复为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30余首,上甚嘉之。宋濂《题王庭筠秋山应制》诗稿诗序中所谓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发京师,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历凡二十三日,其幸香林平顶山、温泉等,皆可以次而推。按:《金史·章宗本纪》载,泰和元年九月甲寅如秋山,丙子至自秋山。《山西通志·金石志·主事麻秉彝碑》载,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乡县。按:秉彝为诗人麻革之祖父。
  泰和二年壬戌(1202年)52岁 《元氏墓碑》载,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实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务郎绯衣银鱼。《中州集》载,卒官年四十七。《金史·本传》载,明年卒,年四十有七。按:《中州集》及墓碑同为元氏一人之作,而于王庭筠卒年,彼此不同,何也?《中州集》撰成于宋·理宗淳佑九年己酉(1249年),张德辉后序所谓己酉秋,《始锓木》以传是也王庭筠墓碑,则撰于理宗宝佑元年癸丑(1253年,元·宪宗三年),碑中所谓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是也,《中州集》盖据所闻书之故,谓年四十有七,墓碑则据其子王万庆面请书之故,谓春秋五十有二,一则有撰述先后之分,一则有传闻面询之异,自以得于其子及撰述在后者为得实此,又不待言也。《中州集》锓版在先,元氏不及追改撰《金史》者,未及考其撰述之先,后遽从《中州集》而书之,故以其卒年为四十有七不可从也。或谓墓碑有“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之语,若王庭筠卒年为四十七,则大定十六年年二十有一正与弱冠语合,以此致疑则又不然,墓碑称:王庭筠季女幼在室,又谓万庆为言先公之殁四十余年矣。考王庭筠卒于泰和二年壬戌下,距癸丑撰碑之岁,适为52年,其季女年将六十,安得谓幼四十余年之语,亦有未审,盖王庭筠撰文时推算未密而为,此约略之辞,或据其家行状叙入未及改订,“弱冠”二字亦同斯例,惟其卒年所系棊大,不容舛误,此又可推而知之者,也余于王庭筠卒年从墓碑,而不用《中州集》及《金史》者,以此。《元氏墓碑》载,泰和壬戌冬内翰王公卒于京帅(师),道陵雅知公家无余财,将无以为葬也,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未几以御制诗赐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其家以遗文来上寻绎之,久良用怆然,而其诗有天材,超迈无愧、琬琰之句。按:王去非《博州重修庙学记》载,王(庭筠)公由太子司经来倅,是记作于大定二十一年,则王庭筠之父王遵古之官太子司经,必在大定二十年前,是时章宗之父显宗允恭尚未卒,而王遵古方为其东宫詹事院官属也。《金史·章宗本纪》载,大定十八年以司经徐孝美等侍读,是时章宗以世宗之冡孙居于东宫司经为之,授读必有王遵古在内,且《金史·章宗本纪》又有王遵古常侍讲读之语,并因其年老而为之,内调相视至厚,尤为确证,故曰:王遵古朕之故人也。


  • 看了这篇,我也想发表一篇

  • 翻阅本站全部篇目 >> 翻阅本栏其它篇目:
  • >> 诗词 >> 格律诗 >> 宋·王庭筠

    评论(已关闭)】【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力推荐文章
  • 刘宝军《自白》[3243]

  • 刘宝军《六月的质感----2012年学...[5319]

  • 《词综》(卷三)五代十国词七十...[18132]

  • 秋水霞衣《点绛唇·初临文墨网》...[4390]

  • 刘宝军《倴城,太阳落山了,灯光...[4570]

  •  相关文章
  • 【作者及作品】90后诗人张鲁明[2557]

  • 劝诫人生[2088]

  • Czning《花海》[2064]

  • 白居易《观刈麦》[1924]

  • 乾隆帝《观刈麦》[214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回复网友(已关闭)
        没有任何评论
    文墨网底部
     
     


     
    版权所有:文墨网 冀ICP备17009013号-2 ©2002-2026  

    电话:13603371339 地址:河北唐山滦南倴城

    联系站长| 上传空间
    文墨网 | 网站制作文墨网(QQ7722629)| 程序友谊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