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网
 
     
 


  


资料 >> 文化 >> 【文墨网资料库】《周易·系辞》原文与注释    热   

【文墨网资料库】《周易·系辞》原文与注释
作者:文墨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60


《周易•系辞》原文与注释
系辞(1)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2)动静有常,刚柔断矣。(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5)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7)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间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释:(1)系辞:系,古字作毄,有系属义。辞,本作辭,即词,有说义。系辞本义是系辞于卦爻之下。案《系辞》:“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即是其正。此处以“系辞”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经后面的文辞,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论:追述易之起源,推论易之作用,兼释卦义以补《彖》、《象》、《说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辞》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为十三章,虞翻分为十一章,周氏、孔颖达等分为十二章,陆德明分为七章,李心传分为十五章,王申子分为十六章。今从马融等分法,《系辞》下篇一般分为十二章。(2)尊:高,贵。天阳气轻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贱。又作“埤”,卑,埤通。地阴气浊重在下,故曰卑。定:谓定其方位。以:已。《国语•晋语》“吾以除之矣”即其证。陈:列。(3)动静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运转不已,故曰动;地凝重不移,故曰静。常:规律。天动地静之说,战国时代极为普遍。如《庄子•天道篇》:“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刚柔:刚谓奇画以象阳,柔谓耦画以象阴。断:分,判。(4)方:先儒多解为方所、道、理、行虫动物类等,然以上诸说似皆不妥。通观此段文意,“方”在此应解作“事”。《象》之《复》“后不省方”句,王弼注:“方,事也。”即其证。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变化:天时变,故在天为“变”;变,熹平石经作“辩”,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备一说。坤化成物,故在地为“化”。见:显现。(5)刚柔相摩:乾刚坤柔之画相互摩荡而成八卦,即《说卦》所谓乾三阳坤三阴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转。此指切摩。八卦相荡:八卦相互涤荡而运动。荡,又作“盪”。《释名》:“荡,盪也。”此有推移之义。鼓,通“郭”。《风俗通义•声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也,故谓之‘鼓’”。所以鼓有“动”之义。霆:雷之余气。《谷梁传》:“云雷者何?霆也。”润,滋。(6)乾道:即阳道。男:阳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阴道。女:阴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女”、“中女”、“少女”。(7)知,先儒多训为“主”、“为”。笔者管见,由《彖》释《乾》称“万物资始”考之,此“知”就应解作“资”,“资”、“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笔者以为,由上文“乾资大始”考之,此处“坤作成物”之“作”,当训为“为”,即化生。易:平直,无所难。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体浑同虚空,普徧群物,故曰易。《尔雅》‘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谓易直,此可识易之训也”。案《系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马氏之说极是。简能:简约之能。先儒有谓作“简从”者,上下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考之,此解可备为一说。简,简约而不繁。(8)易简:平易简约。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3)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5)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6)

注释:(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辞:于卦爻之后系属其文辞,在此句“吉凶”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释文》)。以上下文义考之,似当以虞说为是。(2)吉凶:善恶。吉,善。凶,恶。悔吝:悔难。悔,恨。吝,通“遴”,行难。虞,度。吉凶悔吝,为《易》之辞。失得忧虞,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忧,吝象虞。(3)变化:指六爻之变化。亦即《系辞》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进退:由爻之变化而产生。阳动为进,阴动为退。刚柔:指阴阳二画,阳刚为“—”,阴柔为“- -”。(4)三极: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画,上画象天,下画象地,中画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为下象地,三四为中象人,五上为上象天。(5)居:静处。安:依。序:次序。虞翻认为当作“象”。依据下文“君子居则观其象”,故认为作“象”为胜。然案之《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价,震无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习之义。《列子•黄帝篇》“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张湛注:“玩,习也。”乐:一本作“变”,案下文“动则观其变”,“爻者言乎变者也”,似从“变”为是。(6)此引《大有》上九爻辞。祐:保佑。
 
缘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释: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断之义,此指彖辞。言:说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辞。变:指刚柔两画的变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齐: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阳卦大,阴卦小。辞:爻辞。介:微小。此指“悔吝”处“吉凶”之间细小界限。震:惊惧。③险:凶恶。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适。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②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③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④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⑤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⑥。

注释: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齐平。弥纶:包罗,遍论。弥,徧。纶,本指青丝绶。此通“论”。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终: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的终结。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训为“返”。
③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聚则物成其形。精气,指阴阳精灵之气。游魂为变:气之游散而物变其故。游魂,气之游散。阳气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气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鬼:归,即气之屈而归,物终气归曰鬼。神:伸,即气之伸而至,物生气伸曰神。
④违:违背。济,助。旁,徧。《广雅》:“旁,广也,大也。”《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贾公彦疏:“旁,谓四方。”王引之曰:“谓徧招于四方也。”流:《释文》“京作留”。乐天:顺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笃厚。仁,爱。《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⑤范围:包括,法周。范,铸金之范,引申为法:围,匡郭,周围,“范围”,今人黄沛荣解作笼罩,其说甚是。不过:汉儒释此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变化而不过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过”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无其它证据,故此仍依汉人之说。曲:本义为器受物之形。成:当为盛。曲成,即受盛。不遗:不遗失细微。
⑥昼夜之道:指阴阳刚柔之道。《系辞》:“刚柔者。昼夜之象。”方:处所。体,固定形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这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③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④
注释:
①继:秉受,继续。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发育万物为继‘善’,万物各正其性命为‘成’性。”(《语类》)
②知,智。鲜,少。显,显现。诸,之于。用,功用。鼓,动(解见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极。
③富有:无所不备。日新:变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阴阳相互变化而不穷。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项安世曰:“古语‘法’皆谓‘形’,《系辞》皆以‘形’对‘象’。”
④极数:穷极蓍策之数。占,筮占。通变:即变通,指变化而通达、趋时而利。阴阳不测:阴阳变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测度。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②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③
注释:
①广:宽广。坤为广。大:盛大。乾为大。御:止。迩:近。正:定。
②专:一本作“塼”,专、塼二者通,此当训为“圜”。《说卦》“乾为圜”即其证。直:刚直。翕:闭合。辟:开。
③配:匹配。变通:变化通达。易简: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易知易从谓易简。至:大。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③
注释:
①子曰:《系辞》、《文言》所谓“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为孔子言论,已无从考证。
②知,即智。礼,礼仪。一本作“体”,“礼”、“体”相通。
③存存:常在。《尔雅•释训》:“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阳为道。义:所处之宜,坤阴为宜。
圣人有以见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②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号咷而后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⑦
注释:
①赜:古本作“啧”,本义是指口里说话杂乱。此指事物繁杂。拟:比拟,摹仿。诸:之于。形:形态,形状。容:容貌。宜:相称,适宜。
②会通:会合交通。典礼:一本作“等礼”。此指典章礼仪。
③恶:厌恶。一本作“亚”,古者恶、亚二字通。先儒有训“亚”为次第者,亦可备为一说。议:一本作“仪”,通观上下文义,“仪”与“拟”对举,当作“仪”为是。仪,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辞。其意为:母鹤在树荫下鸣叫,其子应声而和。(若)我有美酒,我愿与你共同分享。阴,通荫。和,应和。爵:古代饮酒器,此指酒。靡:系恋,分享。
⑤此释《中孚》九二爻辞,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内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为阳爻,故为君子。言:言语。九二居《中孚》下兑之中,故曰言。枢:户枢,即门轴。机:弩机。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辞。其意为:与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号咷:啼哭。
⑦此释《同人》九五爻辞。默:不语。利:锐利。臭:通嗅,即气味。
初六,“藉用白茅,无占。”①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②“劳谦君子有终,吉。”③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龙有悔。”⑤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⑥“不出户庭,无咎。”⑦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释:
① 此引《大过》初六爻辞,其意为:用白茅铺地(摆设祭品)无咎。藉:铺垫。茅:茅草。
②此释《大过》初六爻辞。苟,助词。王引之曰:“苟,犹但也。”错:措。有放置之义。慎:谨慎。薄:犹轻,斯:此。术:道。“慎斯术”,一本作“顺斯术”,有训“慎”为遵循者,可备一说。
③引《谦》九三爻辞,其意为: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则有好的结果,吉利。
④此释《谦》九三爻辞。伐:夸。德:得。《管子•心术上》:“故德者,得也。”厚:笃厚。功下人:有功劳而卑下于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辞。亢,穷极。
⑥此释《乾》上九爻辞。贵而无位:《乾》上九之阳处上为贵,上九穷极失位故无位。高而无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无阴,故无民。
⑦引《节》初九爻辞。
⑧此释《节》初九爻辞。阶:《释文》:“姚本作机”,考《涣》卦九二爻:“涣奔其机。”帛书《易经》作“阶”,故阶机互通。此处应解为契机。密:隐密。几事:几微之事。
⑨此释《解》六三爻辞。乘:古时指车辆。引申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蔑称,后指不正派或见闻浅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从卦象看,阳为君子,阴为小人,《解》六三以阴居阳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骄慢。诲:教。冶:郑、陆、虞、姚、王肃作“野”,《太平广记》引作“蛊”,“野”、“冶”皆“蛊”之假借。(详见李富孙的《易经异文释》)。郑玄曰:“饰其容而见于外曰野。”(《后汉书》注)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数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为二以象两⑤,挂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⑦,归奇于扐以象闰⑧,五岁再闰⑨,故再扐而后挂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⑾。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⑿。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⒁。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⒂。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⒃
注释: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此节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为者也”之上)。自“天数五”至“行鬼神也”一节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疑为错简。认为此两节相连当在“大衍之数”之上。元人吴澄、明人来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从之。案汉熹平石经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汉书•律历志》与卫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经,故当以汉熹平石经本为是。然案上下文义,程朱之顺序较胜,故今从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数,旨在说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数是以这天地之数为根据的。
②进一步阐述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关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数各有五位数。(二)五个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为水位,二七合为火位,三八合为木位,四九合为金位,五十合为土位。通观文意,当以第一种为胜。相得:相加。合:即和。变化:指蓍数变化。鬼神:气之屈伸往来。鬼,归。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数能贯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认为,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认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经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认为,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故减五为五十。(五)崔憬认为,天地之数配八卦,八卦之数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兑)+10(离)+8(巽)+6(坤)=50。(六)《汉书•律历志》认为,五十数由元始象一,与春秋二,三统之三,四时之四,相加得十,再与此五体相乘而得(1+2+3+4)×5=50。笔者认为,大衍之数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说,还可以补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数止于五十,生数止于五,成数止于十。(2)蓍草生一本长百茎分为五十。《史记》:“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极,也有说四十九根象太极者,前者为胜。
⑤两:两仪。指天地或阴阳。此是说把四十九策分为二,象征太极生两仪。
⑥挂一以象三:依宋人说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象征“三才”。挂一。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征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数。此是说将左右手之策以四根为一组而数之,象征有“四时”。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后,每只手中策数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将蓍草勒于指间。译文中蓍草之“挂”法与“扐”法皆据宋人这说。闰:闰月。
⑨五岁:五年。一挂两揲两扐为五,故为“五岁”。再:两。此句是说一变之中,有两次归奇于扐,故象两次闰月在五年之中。
⑩挂:一本作(卦),二者通,此指布卦之一爻。
⑾策:古人称蓍草根数为“策”,一根蓍草为一策。《乾》卦六爻,每一爻经十八变之后,皆得36策,故六爻之策为:36×6=216(策)。同样《坤》六爻,每一爻经十八变皆得24策,故六爻之策为24×6=144,《乾》《坤》两卦策数相加,即:216+144=360,360正与一年三百六十天数相当,故曰“当期之日”。
⑿二篇之策:指《周易》共上下两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有的策数。其中阳爻为一百九十二,阴爻为一百九十二。
若阳爻为老阳,阴爻为老阴,则:
36×192=6912
24×192=4608
所以:4608+6912=11520(策)
若阳爻为少阳,阴爻为少阴,则:
32×192=6144
28×192=5376
所以:6144+5376=11520(策)
故“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系辞》作者认为“二篇策数”正与万物之数相当。
⒀四营:四求。指一爻生成须经过四次演算才得出:(一)分二,(二)挂一,(三)揲四,(四)归奇于扐,共为“四营”。十有八变而成卦:四营称“一变”,三变成一爻,《周易》一卦六爻,故6×3变=18变。
⒁小成:先儒多解,有曰八卦虽有三画以象三才,但未尽万物之情理,故曰小成,有曰此八卦指经卦而言,十有八变方成一卦,九变出一经卦,只是一半,故曰“小成”。以上下文义观之,以第二说为是。伸:一本作“信”,二者相通。触:动,逢。毕:尽。
⒂显:明。道:易道。德行:品德行为。与:参。酬酢:古代一种宾主饮酒之礼。古代饮酒,主人酌宾为献,宾酌主人为酢。主人饮之,又酌宾为酬。先举为酢,答报为酬。此象阳唱阴合,变化相配,阳往为酬,阴来为酢。祐:助。
⒃荀爽、马融、王弼等人皆将此句放在第十章首,李鼎祚据虞翻而放在九章之末,朱熹等人从之,通观上下文,放在第九章末为妥。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②,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③。参伍以变,错综其数④,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⑤。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⑥?无《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⑦。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以:用。尚:取,主。辞:指卦爻辞。变:爻变。象:卦象。卜筮:龟卜蓍占。占:占问预测。
②为:作为。古人多指建立诸侯国。行:行动。多指行师出征。吴澄曰:“有为谓作内事,有行谓作外事。”可备一说。问:以上下文义思之,“问”显然指求问于《易》。言:言其吉凶。
③命:命蓍命龟之语,即占问前对蓍龟所问的话。响:一本作“向”,二字古通,此指响之应声。远近:就天地而言,天远地近。幽:隐暗。深:深奥。物,事。精:精细微妙。孰,谁。与:参与。
④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古人众说纷纭,有谓参伍即三五行者,有谓参五十五,七八为彖,其数十五,九六为爻,其数亦十五者,有谓三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者。《淮南子•泰族训》并针对“参伍”专门作了论述:“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一地,中取法于人,……此之谓叁;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凡此种种,恐皆后人附会曲解之辞,与“参伍”本义未必相符。案《周易本义》曰:“参者,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既参以变,又伍以变,一先一后,更相考覈,以审其多寡之实也。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谓也;综者总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谓也,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又曰:“‘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按《荀子》云‘窥敌制变,欲伍以参’。《韩非》曰:‘省同异之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又曰:‘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参。’《史记》曰‘必参而伍之’,又曰‘参伍不失’。《汉书》曰:‘参伍其贾,以类相准,此足以相发明也。”《周易本义》在此承认“‘参伍’尤难晓”,不强行曲解,殊为可贵,同时也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如“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谓也;综者,总而挈之,一低一昂之事也,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点出了“参伍”的实质。笔者陋见,此“参伍”之数,与“参天两地”之数一样,皆古人论天地之数以定“揲蓍求卦之事”。《系辞》中有一段文字对于提示此点,提供了重要线索:“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由此而思之,恐“参”即《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的“三”;而“伍”,应是《系辞》“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体现了“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之“五”。故“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即蓍筮时的卦变,亦“道有变动,故曰爻”;而“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即“爻其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也,亦《彖》之《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故“参”乃三材之“三”,而“伍”乃天地之数各有五之“五”,此亦与《周易本文》所引之“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三”说正符。故笔者不揣卑陋,试述“参伍”管见如上,尚祈方家正之。
⑤通其变:通达蓍变。遂:就。文:物相杂故曰文,即一卦六爻刚柔相参杂以成文彩。极:推究。象:卦象。卦象象征了天下万物,故“遂定天下之象”。
⑥此句言尚占之事。“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是就卦爻而言。“感而遂通”,就行蓍而言,如下章所言“著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寂:静。感:触动。故:事。
⑦研几:研尽其几微。几,一本作“机”,训几为微。志,心志。疾,急。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①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③!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④。是故闔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闔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⑤
注释:
①何为:即为何《周易集解》虞翻作“何为而作也”。开物:揭开事物。成务:成就事务。冒:覆。即包括。斯:此。
②蓍之德:行蓍的所得。圆而神:即圆神能,古“而”、“能”二字互通。此指效法了天的圆,故能神奇变化。方以知:方,本指为地之性质,即方正。此指卦效法了地,具有地之性质。知,智慧。贡:告示。
③洗心:先儒多解“先心”。然帛书《易》作“佚心”。先儒训“洗”为涤除,洗濯,然由下文“退藏于密”思之,当依帛《易》为是。“佚”是佚乐其心、无所作为之义。密:静。神武而不杀:武艺至于神而不假杀伐以服人。杀,杀伐,有读为衰者,古“杀”、“衰”通。
④故:事。兴:举。神物;蓍龟。前民用:先于民而用神。前:先,又说导。斋戒:一本作“齐戒”。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斋戒,指古代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同房,以洁身心。
⑤阖户:关门。阖,闭。辟户:开门。辟,开。此用“阖户”、“辟户”以喻阴阳。乾为阳,坤为阴。一阖一辟:本指门户白昼开,黑夜闭,此象阴阳交替变化,与“一阴一阳”同义。见:现。形:成形。制:制裁。法:法度。咸;皆。
是故易有太极,①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②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颐索隐,铯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③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④《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⑤
注释:
①太极:先儒众说不一:虞翻译为“太一”:“太极,太一也。”(《周易集解》)马融释为“北辰”:“太极,北辰也。”(《经典释文》)郑玄释为“道”:“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文选》注)王弼释为“无”:“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周易注》)孔颖达释为“气一”:“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周易正义》)朱熹释为“理”:“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邵雍释为“无为之本”:“太极,何物也?曰无为之本也。”(《周易折中》引)郑维嶽释为“乾”:“乾者,一而已;一者,太极也。”(同上)徐在汉释为“乾坤”:“同一,乾坤也。以其一神则谓之太极,以其两化则谓之两仪。”(同上)崔憬、朱震、毛奇龄、胡渭等人皆认为太极是就筮法而言,蓍策未分、奇耦未形即是太极。(见《汉上易传》、《仲氏易》、《易图明辨》)案闽监毛本、石经本、岳本“太”皆作“大”,故太、大通,太即大。极,《说文》训为“栋”,《逸雅》训“栋”为“中”,即指居屋之中,而《广雅释诂》云“极,至也”,“极,高也”,此“至”、“高”皆缘“栋”而生,故“太极”有高大而中和之义。极大曰“太”,中而未分曰“一”:故“太极”又称“太一”。而“太一”古人多指“太一”星,《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又称北辰,《易纬乾凿度》云:“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太一,北辰即指北极星,《尔雅》:“北极谓之北辰。”案《文耀钩》:“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也。”故知太一(或北极)为含元生气之本。因而“太极”在古代又常常被解释为无所不包、浑沦未判的宇宙本原,《庄子》“道 在太极之先”之“太极”即是此意。
②两仪、四象:先儒有不同解释,然由“易与天地准”及“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考之,还以解“两仪”为阴阳,“四象”为七八九六为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从“是故易有太极”到“吉凶生大业”一节,历来多从宇宙产生角度或从画卦角度理解。笔者认为,此节当言筮法。(一)此节有“易”、“八卦定吉凶”等字眼,显然乃就《周易》筮法而言,仅从宇宙本原来理解是不妥的。(二)此节多用“生”字,《系辞》凡言“生”,如“生变化”、“生吉凶”、“生情伪”、“生利害”及“生生之谓易”皆是筮卦,非画卦,凡论画卦不用生,而用“作”,如“始作八卦”、“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三)此节与“大衍章”相合。
③法,指地。象,指天。《系辞》:“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变通:四时推移终而复始,变而通达。县,即悬。崇,充实。立成器:创立成就器物。探赜索隐:探讨事物之繁杂,求索事物之几微。索,求寻。隐,几微。钩深至远:钩取深奥推致远大。钩,曲而取之。致,推致。成天下之亹亹:成上下文义思之。成即盛,作容纳解。亹亹,一本作娓娓,先儒释为勉勉,亦有释作微妙者。然由“探颐索隐,钩深致远”思之,当以作微妙于义更胜《庄子》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心巨,蓍龟决,皆断于几先。”即其证。蓍龟:蓍草龟甲。“蓍之言耆,龟之言久,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能辨吉凶。”(刘向语)莫大于蓍龟,汉书引作“莫善于蓍龟”。
④神物:指蓍龟。则:法。河出图,洛出书:河,黄河。洛,洛水。关于河图洛书众说不一,郑玄认为二者皆为书:“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认为河图即八卦,洛书即洪范九畴,也有人认为河图洛书为天象图,为玉石宝器等。宋代陈抟等人自称发现了由黑白圆点组成了古河图洛书,邵雍、刘牧等人又传授发明之。图书之学逐渐成为易学中的一大分支,到了清代以胡渭为代表朴学大师经过考证,提出宋人所谓河图洛书是伪造,自此,图书之学开始衰微。战国乃至春秋时代的河图洛书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待于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
⑤四象:古者多解:(一)“神物”,“变化”,“垂象”、“河图洛书”。(二)水火木金。(三)阴阳老小。(四)实象,假象,义象,用象。案上下文义,当以阴阳老小为胜。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①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②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③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者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④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⑤
注释:
①书:文字。言:言语。意:心意。情伪;真情虚伪。阳为清,阴为伪,阴阳变化,而情伪在其中。变而通之:变化三百八十四爻使之交通。鼓之舞之:就蓍占而言,鼓为动,舞为起行。
②緼:藏。此指渊源。成列:分布,此指乾坤各三爻而成体,阴阳分布。毁:毁弃。息:止。此是说明乾坤为阴阳之宗,变化所出。易无体,以乾坤见之,六十四卦由乾坤所生,乾坤毁,卦爻灭,易即不存在。
③形而上:指超出形体、在形体以外、无形而不可见的、抽象的事物。形而下:指没有超出形体、在形体以内:有形可见的具体的事物。化而裁之:阴阳转化而裁成事物。化,阴阳转化。裁,裁成。推而行之:阴阳推移,行施不穷。举:用,推。《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礼记•儒行》:“怀忠信以待举。”《淮南子•主术》:“无小而不举”均是此义。错,通措,当训为置于、施加。
④此节与前八章重复,注详见八章。
⑤存:依存,依赖。卦:卦象。辞:爻辞。变:爻变。神而明之:神妙莫测而能明示。德行:品德行为。
系辞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1)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2)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3)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4)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5)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6)
注释:
(1)八卦成列:八卦各列其位。象:卦象。刚柔:指爻画。阳爻为刚,阴爻为柔。相推:相推移。变:爻之变化。此指九六相变。命:一本作“明”,命、明互通。当训明为是。动:爻象变动。
(2)趣,趋。时,卦爻之时。即卦爻所处的具体条件。
(3)贞:正。屈万里先生《读易三种》曰:“贾子《道术篇》:‘言行抱一谓之贞,反贞为伪’,据此贞即真。十三经无真字,盖直妈真也。”笔者以为此说极有新义,足可备一说。笔者提出补证的是:古“贞”、“正”互假,“直”、“正”互通。《文言》:“直,其正也。”《说文》:“直,正见也。”皆其证。《说文》:“正,是也。”《广雅•释言》:“真,是此也”可知“真”、“正”亦同。据此“贞”与“真”相通无疑。观:瞻。一:乾元,即天一,万物始于一而终于一。
(4)确:《说文》作“隺”,先儒有训为刚健貌者,通观文义,“确”与“隤”对举,当训为高至。天尊故高。易:平易。隤:下墜,从阜。地卑下故曰隤。隤,一本作“退”或作“妥”。古音每随义转,“卑”。“退”声之转,“退”、“妥”音近,故三者互通。
(5)此:代词。此指乾坤易简。“效法之谓坤”,故“爻也者,效此者也”,“成象之谓乾”,故“象也,像此者也”。即三百八十四爻效此,六十四卦卦象像此。内:卦内。外:卦外。辞:卦爻之辞。
(6)生:生育。位:职位,《周易》多指爻位。仁:一本作“人”,“仁”、“人”古者通。《中庸》:“仁也者,人也。”理财:管理财物,正辞:匡正言辞。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③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④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⑤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溘》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⑦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⑨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⑩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⑾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⑿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⒁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卦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⒃
注释:
①包牺氏:传说中原始社会圣王,风姓。被称为三皇之一。包,又作“庖”。按《世纪》始取牺牲以供庖厨,故号包牺氏,一本作“伏戏氏”。伏,服。戏,化。据说伏戏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服而化之,故称“伏戏氏”。中国古代其它曲籍又称包戏氏为伏牺、伏羲、炮牺、包羲、庖羲、虙仪、宓牺等。又说即太昊氏。其族居位于黄河流域自东向西、泰山一带高地,以渔猎为主。为中国东方氏族之祖。
②象:天象。法:形。鸟兽:先儒多释为飞鸟走兽者。由上下文义读之,似指天上四象,即朱雀、白虎、苍龙、玄武。文:文彩。与地之宜:《后汉书•荀爽传》引作“与天地之宜”。“宜”在此有适宜、适合之义。
③诸:之乎,即于。神明之德:指天地变化神妙之德,也指健顺动止之性。类:比拟。情:情况。
④作:始。罔:一本作“纲”、“网”。《周易集解》虞翻注无“罔”字。取兽之网曰罔。罟:也指网。取鱼之网曰罟。佃:一本作“田”,取兽曰佃。渔:通鱼,取鱼曰渔。盖:大概。离:古读罗,帛书《周易》之“离”皆为“罗”,离、罗二字通。《方言》;“罗谓之离,离谓之罗。”此指纲罗。《离》卦也有网之象。《离》两离相重,离为目,两目相连,外实中虚,互体又有巽,巽为绳,故有结绳为网罟之象。案《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以制器者尚其象”,当知自此以下指“观象制器”之事。
⑤没:终。神农氏:传说中原始社会人物,古史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始教民为耒耜以兴农业,尝百草发明医药。故称神农氏。作:起。斲:读zhuó,有砍削之义。耜耒:皆上古农具。耜,读sì,犹如今之犁头。耒,读lěi ,犹今之犁柄。耨:读nòu,一本作“鉏”。通观上下文义“耨”当作“耜”。《汉书•食货志》引此文作“吕”(耜)。《重定费氏学》云:“王昭素曰:‘耨,诸本或作耜’。”即其证。益:指《益》卦,《益》下震上巽,巽为木,为入,震为动,互体有艮坤,艮为手,坤为土、故有手持木入土之象。
⑥日中:中午。致:招致。噬嗑:卦名,有咬合之义,以齿咬物为“噬”,合口为“嗑”。《噬嗑》卦下震上离,离为日,为明,震为动,上光明,而下有动,有日中集市之象。
⑦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中原部落之祖。尧:陶唐氏,名放勋,又称唐尧。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三人为传说中原始社会中人物。案《史记》三人为五帝中三帝。穷:穷极。
⑧垂:垂示。衣,上衣。裳,下服。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故衣裳制作取象乾坤。
⑨刳,音kū,一本作“挎”,刳、挎二者互通,有剖判义。此指把大凿空。剡:音yǎn,一本作“掞”,训为削、锐。楫:一本作“橶”,舯桨。《涣》下坎上巽,巽为木、为风,坎为水,有木在水上乘风而行之象。
⑩服:用,驾。《说文》引作“$”。服牛即驾牛。案《随•彖》“刚来而下柔”,《随》$是从《否》$而来,乾为马,坤为牛,如李道平所言:“变乾上为初,变坤初为上,制而御之之妙法也。”(《周易集解•纂疏》)故有服乘马之象。
⑾柝:音tuò。《说文》引作“$”,指巡夜敲击的木梆。待:防备。暴客:盗寇。豫:本义指象之大,引申为娱乐。《豫》下坤上震,震为动、为木,坤为夜,互体有艮,艮为手,故有击梆巡夜之象。又艮为门阙,震倒象也为艮,故有重门之象。
⑿杵:古代舂米用的木椎。臼:舂。济:受益。《小过》下艮上震,互体又有巽,震为动,巽为木,艮为手,有手持木而动、向下而止,即舂米之象。
⒀弦木:曲木加弦。弧:木弓。矢:箭。睽:乘。《睽》卦象上离为矢,中互体坎为弓,故有弓矢之象。
⒁上古:先儒多释为三皇五帝时代。野处:生活于野外。处,在此有停留之义。后世:指三代。栋:栋梁。宇:屋边。又说为房上方屋簷廊簷。宫:室。《大壮》下乾上震,震一阳在下而承二阴,上栋之象。乾三阳在下,宇之象。
⒂衣:依附,覆盖。《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薪:柴草。中野:荒野之中。不封:不造坟墓。封,聚土为坟,古代坟墓有尊卑之别。《周礼•冢人》:“以爵等丘封之度。”郑注:“王公曰丘,诸臣曰封。”不树:不植树标记。棺橔:古者丧葬设棺橔两层,内层为棺,外层为橔。《大过》卦象下巽上兑,兑为口,巽为木,中互体有乾,乾为人,巽木有口,中有人,故有棺橔之象。一说上为兑,兑反为巽,故《大过》上下有巽,中为人,故有棺橔之象。又说《大过》初上坤爻,即上下皆土,木在土中,棺橔之象。
⒃结绳:结绳记事。书:文字。契:在木竹上刻字。夬:有决断之义。先儒认为:《夬》$是由《大壮》$阳进而成,乾为金,《大壮》震为竹木,以金决竹木象故为书契。笔者认为《夬》下乾上兑,乾为金,兑为口、为折毁,有以刀契刻之象。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①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②
注释:
①易:《周易》。象:卦象。像;像形。
②彖:彖辞,即卦辞。材:通裁,有裁断之义。屈万里先生《读易三种》引吴凌云《吴氏遗著》卷一:“案古音……彖读若彘,材读若之。”按:甲骨文彖、彘本一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下编六十一页有说。由上文“象也者,像也”及下文“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之读法思之,当以屈先生引吴说之解为确。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①阳卦奇,阴卦耦。②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③
注释:
①阳卦多阴:阳卦多阴爻。震、坎、艮为阳卦,皆由一阳二阴组成,阴卦多阳:阴卦多阳爻。巽、离、兑为阴卦,皆一阴二阳组成,阳爻多于阴爻。
②阳卦奇:阳卦是由一阳二阴,以一阳为主,故曰一阳为奇。阴卦耦:历代有歧,先儒主要有三说:(1)阴卦两阳,两阳为耦。(2)阴卦以一阴为主,一阴为耦。(3)阳为一画,阴为两画,阳卦共五画,阴卦共四画,五画为奇,四画为耦。由下文“一君而二民”、“二君而一民”思之,当以第二说为是。正如来知德所言:“若依旧注阳卦皆五画,阴卦皆四画,其意以阳卦阳一画,阴四画也,阴卦阳二画、阴二画也,若如此则下文阳‘一君’‘二民’,非二民乃四民矣,阴‘二君’‘一民’,非一民,乃二民矣。”(《易经集注》)
③德行:品德行为。阳一君而二民:阳卦一阳爻二阴爻,阳爻为君,阴爻为民,阴二君而一民:阴卦二阳爻一阴爻。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②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③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④《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⑤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⑥《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⑦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⑧
注释:
①此引《咸》卦九四爻辞。其意为:虽然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想法。憧憧:心意不定。②此言天道往来自然感应。同归:指同归于“一”,亦即《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涂:同途。即道路。一致:即致一。岁:年。屈:消退。信:通伸,进长。③此言物理屈伸相感。尺蠖:昆虫。我国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说文》云:“尺蠖,屈申虫也。”《方言》称为蝍$。此虫体细长,行动时,先屈而后伸。蛰:潜藏。④言学问屈伸相感。利用安身:此“利”,当指上文“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之“利”,此“用”,当指“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之“用”,故“利用”,实为能达到屈伸相感、精义入神的境界,方可安身。或,有(见王引之《经传释词》)。穷尽知化:穷尽神道,通晓变化。神,阴阳不测,化,变化。⑤引《困》六三爻辞。其意为:被石头所困,又被蒺藜占据,进入宫室,不见他的妻子,凶。⑥非所困而困:是释《困于石》。困,困扰。非所据而据:是释“据于蒺藜”。据,占据。⑦引《解》卦上爻辞。其意为:某公在高墙上射中隼鸟而获之,没有什么不利的。公:古代职称。古分公、侯、伯、子、男五等。隼读:sǔn,鹰类鸟。墉:城墙。⑧器:器具,此指弓矢。括:一本作“栝”。先儒多认为,古代矢头曰镞,矢末曰括,引申为结阂,结碍。“不括”即畅通自如。然案《群经平议》卷二:“括与适通,《书•君奭篇》‘南宫括’,《大传》作‘南宫适’是其证。《说文》:‘$部,适,疾也。读与括同。’然则‘不括,即不适,言不疾也。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君子不疾于动,故曰动而不适。”此说极有新义,应从之。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①易曰:‘履校灭趾,无咎。’②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③《易》曰:‘何校灭耳,凶。’”④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⑤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⑥《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⑦言不胜其任也。”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⑧《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⑨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⑩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⑾《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⑿”“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⒀《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⒁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⒂《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⒃
注释:
①耻:辱。畏:惧。劝:勉。威:刑威。诫:即戒。②此引《噬嗑》初九爻辞。其意为:脚上施以刑具,看不见脚趾,无灾咎。校:古代木制刑具的通称。灭:遮没。③弗:不。揜:一本作“掩”。训为掩盖,也有训为逼迫。④引《噬嗑》上九爻辞。其意为:(肩上)荷以刑具,掩没了耳朵,这是凶兆。何:即荷。⑤引《否》卦九五爻辞。其意为: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因系于植桑而巩固,苞:植。⑥知:智,小:唐石经“小”作“少”,《汉书》、《三国志》注引《易》同。任:负。鲜:少。及:达到。此指及于刑。吉之先见者也:《汉书•楚元王传》引“吉”下有“凶”字。⑦引《鼎》九四爻辞。其意为:鼎足折断,将王公的八珍菜粥倒出来,沾儒了四周,这是凶兆。餗:是一种糁与筍做成的八珍菜粥。形渥:沾濡之貌。⑧几:微。谄:谀。渎:渎慢。吉之先见;据高亨考为“吉凶之先见。”俟:等待。⑨引《豫》六二爻辞。其意为:坚贞如同磐石,不待终日,占问得吉。介:中正坚定。亦有释为纤小者。于:如。⑩断:决断。彰;显明。望:瞻仰。⑾颜氏之子:指孔子学生颜回。殆:将。庶:近。⑿引《复》卦初九爻辞。其意为:离开不远就返回。无大后悔,开始得吉。祗:大。 ⒀$缊:又作“氤氲”,“壹$”。三者音近而通假,$,本义指麻线,缊,指绵絮。氤氲,指气附着交感。壹$,指吉凶在壶中不得泄。案文义当以“氤氲”为是,其余皆假借。醇:本指不浇酒,此指凝厚。构:亦有作“搆”、“觏”者。有会合。交通之义。⒁引《损》卦六三爻辞。其义为:三人同行,一人损去;一人独行,则可得其友人。⒂易:平易。交:交遇。与:助。⒃引《益》卦上九爻辞。其意为:得不到增益,或许要遭到攻击。没有恒心,必然有凶。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②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这意邪。③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④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⑤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⑥
注释:①乾坤:指经卦乾坤。门:一本作“门户”,犹根本。阳物:乾三画皆为阳,故称阳物。阴物:坤三画皆为阴,故阴物。②阴阳合德:乾为阳德,坤为阴德。乾坤相互交通。合,交通。刚柔有体;指“六子”,即震、坎、艮有一刚二柔之体,巽、离、兑有一柔二刚之体。体,指卦体。撰:一说为数,万物形体皆受天地之数;一说为所为,体现天地生万物,当以解“撰”为所为,于义更胜。③名:六十四卦卦名,或说指卦辞。案下文“衰世之意”指文王与纣王时代的事情,即第七章所谓忧患意识,第七章一一列举卦名,说明作《易》者有忧患意识,故“名”当指卦名无疑。于:发语辞。稽:推考。邪:助词。④彰往;彰明以往之事。察来:察知未来之事。阐,明。⑤开:启发,阐明。当名:名实相符。辨物:辨别物象。“当名辨物”一语,乃《系辞》受名家思想影响之铁证。正言:正定言辞。断辞:推断之辞,即吉凶等辞。 ⑥称名:取名,即六十四卦取名。旨:旨意。文:条理。曲:通“诎”,隐晦婉转。中:适中。肆:直,明显。贰:有二解:一指吉凶,一指“曲而中”“肆而隐”,以后者为胜。报:报应。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①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②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这地也,巽,德之制也。③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④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⑤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⑥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⑦
注释:
①中古:殷末周初。伏羲时代为上古,文王时代为中古,孔子时代为下古。此指文王时代。忧患:忧虑患难。此指作《易》之人处逆境而演《易》。案《系辞》:“易之兴也,……当文王与讨之事邪!”《彖传》“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当知“忧患”即文王被囚于羑里之事。②履:帛《易》“履”皆作“礼”,《序卦》训履为礼,《履》卦下泽上天,故有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之义,履又有践履之义。基:基础。践而履故曰德之基。谦,有谦逊、退让之义。柄:本,即把柄。谦持礼如柄之持物,故曰柄。复:有复返之义。本:根本。复归人性初善,故为德之本。恒:有恒久之义。固:牢固,即常守而不变。③损:有减损之义。修:一本作“循”,修循二者通,训“修”为治理,修养,益:有增益之义。裕:宽裕,优裕,扩充。辨:分别。地:地方。此以井水养人而不穷,说明养为德之地。制,一本作“$”,制即$,“制”篆字为$,从刀从未,有裁断之义。《彖》称“重巽以申命”,《象》曰“君子以申命行事”,故申命以明“制”。④和而至:履训为礼,《荀子》云:“礼者,人之所履也。”《论语》:“礼之用,和为贵。”故和而至。和,不争。尊而光:王引之:“尊,读撙,节退让之撙。撙之言损也,小也。光之言广也,大也。”此释甚确,当从之。小:谓《复》卦一阳居下。物:指坤阴物。⑤杂而不厌:《恒》卦刚柔皆应而其文交错,故曰杂,自守恒久不已故曰不厌。先难而后易:减损以修身,故先难,身修无患,故后易。长裕不设:增进饶裕,不待设施。不设,不陈设,不夸大。《彖传》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即“不设”之义。⑥穷而通:《困》卦兑泽干于上则谓穷,坎水流于下则谓通。居其所而迁:井不动故谓居其所,即《井》卦所谓“改邑不改井”,能不断出水而利民故谓迁。即《序卦》所谓“井道不可不革”。称而隐:巽为木,称从禾,《说文》:“禾,木也。”故巽曰称。称,本指铨,此指称量。巽,通逊。《象》之《蒙》“顺以巽也”,郑本作逊,马云:“巽,逊也。”逊有隐退之义,故巽又曰隐。从卦象看。巽二阳在上谓称,一阴入下谓隐。⑦制礼:制订礼仪。自知:复返自省有不善未尝不知。远害:减损私欲可以远离灾害。兴利:产生功利。寡怨:减少怨尤。辨义:井水养人可以明辨君子之义。行权:申命故行权。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②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③ 注释:
①不可远;指易道广大悉备,言尚辞,动尚变,制器尚象,卜筮尚占,故曰不可远。一说不可远离阴阳物象而妄为,可备一说。迁:徙。居:止。六虚:六位。虚是以实而言,位本无实;因爻而显示,位未有爻曰虚。上下:指一卦六爻上下。相易:相易位。②典要:典常要道,即经常不变的规则。适,往。此指“之卦”。如《乾》五变之《大有》。使其出入以度,使外内知惧:先儒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朱熹唯恐释之有误,未敢训解,只写下“此句未详,疑有脱误”。今列以下几种观点解释:(一)出乾为外,入坤为内,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阳知生,入阴惧死,使知惧(虞翻语)。(二)行藏各法度不可违,使隐显之人知具于《易》(孔颖达语)。(三)出入以一卦内外言之,两体也,出者,自内之外往也;入者,自外之内来也,以是度内外之际,而观消息盈虚之变,出入进退之理,使知戒惧;(朱震语)。(四)《易》虽不可为典要,而其出入往来皆有法度,卦之外内皆足以使人知畏惧(潘梦旗语)。(五)人入而在内,出而在外皆有法度,不敢妄为(蔡清语)。(六)出,谓升上,入谓降下。外者,上也;内者,下也。卦画出而外,入而内皆以其度,或一体自易,或二体互易,六子八辟之所变。各二卦,泰否二辟之所变各九卦,如度之分寸,各有界限,不可僭差,人事之或出或入亦如卦画之出入以度,其出入动循礼法,使出而在外,入而在内之时,惕然知所畏惧(吴澄语)。(七)所系之辞或出或入,皆有一定法度,立于内外爻辞之间,使人皆知畏惧(来知德语)。统观上下文义,朱震、吴澄之说为胜,即出入,指阴阳屈伸消息。出,自内到外,即往;入,自外到内,即来。内外:内外卦。③故:事,原故。与:助词。师保:古代负责教育辅导贵族子弟的人。临:亲临。初:始。率:一本作“帅”。案《诗》“率时农夫”,《文选•东都赋》注引《韩诗》作“帅时农夫”,《礼》注“故书帅为率”,《仪礼》注“古帅为率”,故二字互通。此训率为循。辞:卦爻辞。揆:度。方:此训为道。苟:若。道不虚行:易道不会凭空而自行。此言易道行于世皆圣人之功。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①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②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③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④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⑤
注释:
 ①原始要终:与《系辞上》“原始反终”相似,穷其事物之初,又要会事物之末。始,初。要,约。初爻代表事物之初,故称“始”。终,终结。上爻代表事之末,故曰终。质:体。②杂:阴阳错杂。时物:指不同条件下的事物。时:时机。卦有卦时。爻有爻时。物:事。初:初爻。上:上爻,难知:初爻处下代表事之微,故曰难知。易知:上爻代表事物终结而彰明,故曰易知。本末:指初爻上爻。③初辞:初爻之辞。拟:比类。卒成:事最后形成。终:上爻之辞。杂物指阴阳杂居。杂,错杂。物,事,即爻不同代表事物不同。“爻有等,故曰物”。撰:一本作“算”,此当训为论述。辨:别。中爻:指卦中四爻。④噫:叹词。要:求。彖辞:即卦辞。二与四同功:二与四同为阴位同互一卦,有相同的功用。异位:指二与四处不同位置,二处内卦,四处外卦;二居中,四失中。近:就四而言,四多惧因近五之君。⑤不利远:阴不利于疏远九五,此就二言之。柔中;二以柔居中。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五同为阳位,同互一卦,故曰同功,五居中在外卦,三失中而在内卦,故曰三五异位。胜:胜任。邪:不定之辞。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①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②
注释:
 ①悉:全,都。材:一本作“才”,二者通。三才即天地人。②道:三才之道。等:阴阳贵贱之差等:物,事物。此指阴阳二物,阳爻代表阳物,阴爻代表阴物。文:文彩。不当:谓阴物(爻)居阳位,阳物(爻)居阴位。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①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②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③
注释:
①文王与纣王之事:指《周易》反映的是商纣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这一历史事件。即《彖》释《明夷》所谓“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②辞:指《周易》卦爻辞。危:危惧。易:平易。倾:覆。③其:代词。指卦爻辞。不废:无所遗。要:要旨。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①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②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③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④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⑤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⑥将叛者,其辞渐。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⑦
注释:
①至健:乾纯阳故“至健”。德行恒易:指德行永远是平易近人。即《系辞》所谓“乾以易知”及“易知则有亲”。简:简约。知:犹主、为。②说:悦。研:研磨。侯之:先儒多认为衍文。案与前句“能说诸心”对举,思之有两解:一、如先儒所言,“侯之”为衍文;二、“能说诸心”脱“侯之”二字。此二者皆可通。然由下文“定天下”与“成天下”对举思之,当以前者之说于义更胜。亹亹:先儒多释为勉勉;勤勉。此释为微妙(详见《系辞》上十二章注)。③云为:云,有。即有所作为。详:善福。圣人成能:指圣人效法天地作《易》,赞天地之化育,即成就天地之功能。人谋:指求谋卿士。谋,图谋,求教。鬼谋:指求谋卜筮。百姓与能:指求谋于庶人。④象:卦象。爻彖:爻辞卦辞。情:情感,性情。变动:爻之变动。利:指爻之变动教人趋吉避凶。迁:徙。⑤爱恶相攻:指刚柔相摩。爱恶就爻之情而言,阳之情为爱,阴之情为恶。攻,摩。远近相取:或取远应而舍近比,或取近比而舍远应。远,指爻应与不应。近,近比。情伪相感:实情和虚伪相互感应。情,实情,阳为实。伪,虚伪,阴为虚。
⑥近而不相得:两爻相比阴阳相违背。或害之;阴为害,以阴居阳,以阳居阴,阳皆受害。⑦叛:背叛,叛逆。$,通惭,先儒多释为惭愧。枝:树枝。此指像树枝,分枝不一。寡:少。躁,浮躁。游:游移不定。屈:卑屈不伸。此节先儒理解多异:有说谈坎、离、艮、震、兑、巽六种人之言(虞翻),有说为爻位当位失位及变化等(姚配中),有说人之辞由情而生,故《易》之辞亦由情而生。似第三者于义为胜。笔者曾指出《周易》古经中有相面之内容(如《颐卦》),笔者以为《系辞》中的这段文字,恐亦是战国人谈相的内容。
《周易•系辞》 白话今译
系辞上
 
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阴阳爻画)变化的;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齐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辩别吉凶,存在于卦多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细小的界限;戒惧而无咎,存在于能够悔改。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十二辰),承盛万物而不遗失(细微),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故(阴阳)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秉受(其道)的,为善;顺成(其道)的,为性。仁者看见(道)的仁便称道为仁,智者看见(道)的智便称道为智。百姓日用(其道)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造就万物)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这易道宽广呵,盛大呵!要说它远,则无所穷止,要说它近,则宁静而方正,要说天地之间则(万物)具备。这乾,静止时圆圜,运动时开辟。所以广生(万物)。(易道)广(生)大(生)与天地相配合,变化通达与四时相配合,阴阳之义可以与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简约的善性与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孔子说:“易,其道至极!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设定位置,而易道运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阴阳)道义之门。
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繁杂,从而比拟其形状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的变动,从而观察其会合与交通,以推动其典章礼仪,并附之文辞以断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说天下事物至为繁杂而不会厌恶,指出天下事物变动至极而不会杂乱。比拟后发表言论,仿效后而行动,通过比拟仿效以成就其变化。“鹤鸣于树荫,其子和而应之,我有好酒,我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居于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响应,况且近处呢!君子居于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违抗,况且近处呢!言语出于身,影响于民,行动发生在近处,而显现于远处。言行,这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枢机在发动时,主宰着荣辱(的变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来惊动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与人同志,先号哭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处,或沉默或言语,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断金。同心的言语,气味相投香如兰草。”
初六:“用白色茅草铺地(摆设祭品),无灾。”孔子说“(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铺垫(以示其敬),还能有什么灾呢?已经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为物虽然很轻薄,但作用重大,能谨慎地用这套礼术行事,就不会有所失了。”“有功劳而谦虚,君子有好的结局,吉利。”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贪得,太厚道了。所说的是有功劳而能礼下于人。德讲究要盛大,礼讲究要恭敬,所谓谦,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禄位呵!”“龙飞过高处则有悔。”孔子说:“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贤人在下位而无所辅助,所以一行动就有悔。”“不出门户庭院,无咎灾。”孔子说:“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契机。国君(说话)不机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说话)不机密则有杀身之祸。机微这事不保密则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谨重守机密而不轻易出言。”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盗寇吧!《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以肩负物,这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淫。《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招致了盗寇’(说的是)自己招来盗寇。”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天数五位,地数五位,天地之数五位各自相加而有和。天数和为二十五,地数和为三十。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此所以生成(蓍数)变化,而通行天地鬼神的原因。(借用蓍草)演算天地之数是五十,实际用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蓍草)一分为二,以象两仪。(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小指间),以象(天地人)三才。(左右手之策)以四为一组数之象征四时。归置(左右手所余之数)于手指之间以象余日而成闰月。五年中有两次闰月,所以再一次归余策于手指间,而后经三变而成卦(一爻)。《乾》卦策数为二百一十六,《坤》的策数为一百四十四,(《乾》《坤》策数)共为三百六十,正好与一年三百六十天数相当。(《周易》)上下两篇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正好与万物之数相当。所以经过四道程序的经营而成《易》卦一爻,十八次变化而成一卦,(九次变化出)八经卦为小成,再引申其义,触动类推而增长,天下所能之事皆无所遗了!显明易道,神化德行。所以如行宾主饮酒应对之礼,可以佑助神化之功。孔子说:“通晓阴阳变化之道的,恐怕一定知道‘神’的功用吧!”
《周易》包含有圣人之道四条:用以讲说的崇尚卦爻辞,用以指导行动的崇尚卦变,用以制造器物的崇尚卦爻之象,用以卜筮预测的崇尚占问,所以君子将要有所作为,要有所行动,求问于(《易》)后才知道(吉凶)。蓍受人之命(答疑)如应声之响,不管远近幽深,皆知未来的事物(变化)。不是天下万物的至极精微,其何以能至于此?叁(材)五(位)的变化,错综蓍数(而成卦)。通达其变化,就可以成就天下万物的文彩,极尽其蓍数,就可定天下万物之象,若不是天下万物的至极变化,谁能达到此种地步?《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悟而能通晓天下之事。若不是天下事物变化至极神妙,谁能至于此种地步?《易》这套道理,乃是圣人之所以穷极其深奥,研尽其机微所在,因为深奥,所以能通晓天下的心志;因为几微,所以能确定天下的事物;因为神妙,所以它不急却极其迅速,不必行动而已经到达。孔子说:“《周易》中含圣人之道四条,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这《周易》为何而作?这《周易》揭示事物(本质)而成就事业,概括天下事物的规律,如此而已。所以圣人可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业,决断天下的疑惑。因此蓍占的所得在于(效法天)圆故能神妙,易卦的所得在于(效法地)方故能隐藏智慧,六爻之义在于以其变化而告(吉凶)。圣人以此自娱其心,退藏于隐密之处,吉凶与庶民共济,其神妙可以预知未来,其智慧可以蕴藏过去。谁能达到如此地步?(只有古代)聪明智慧武功至神而又不假杀伐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明了天道而察房民事,因而兴创神物(占筮)而先于民用之。圣人以此斋戒身心,以神化明示他的品德。所以闭户叫做坤,开户叫做乾,一闭一开叫做变,往来不穷叫做通。现的为象,取其形的就是器,裁制而用的叫做法,利用(门户)出入,民众都用的叫做神。
所以《周易》中有太极,(由太极)生成两仪,两仪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八卦推断吉凶,吉凶成就大业。所以效法而成象莫过于天地,变化通达莫过于四季,悬垂其象而显著明示莫过于日月,崇实高大莫过于富足尊贵,具备天下之物而致其用,创立与成就器物,以利天下之民,莫过于圣人。探寻事物繁杂,求索事物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以断定天下吉凶,促成天下几微之事,莫过于蓍龟,所以天生(蓍龟)神物,圣人效法它;天地变化,圣人效法它;天垂示(日月星)象,现示吉凶,圣人效法它;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圣人效法它。故《周易》有这四象,昭示其义,系以文辞,所以告人。确定吉凶,赖以推断。《周易》说:“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孔子说:“祐,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顺从;人所佑助的,是诚信,履行诚信而思于顺天,又崇尚圣贤,所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乾坤,大概是《易》的渊源吧!乾坤(阴阳)分布排列,而《易》就立于其中了。乾坤毁灭,则无以显现《易》,《易》不可现则乾坤也许几乎止息了,所以,形体以上(而不可见)的叫道,形体以下(而可见)的叫器,(阴阳)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变,(阴阳)推移往来运动的叫通,将(《易》的作用)施加于天下民众的,就叫做事业。所以这卦象,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繁杂,因而比拟其外部形状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这就是卦象。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因而观察其会合变通,以推行其典章礼仪,附上爻辞以推断吉凶,这就是爻。极尽天下繁杂事物的,依存于卦象;鼓动天下变化的,依存于爻辞;(阴阳)转化裁成万物的,依赖于卦变;(阴阳)推移运动的,依存于变通;(蓍占)神妙而能示(吉凶)的,依存于人;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语而致诚信,依存于德行(的感召)。

系辞下
八卦布列(成位),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又将八卦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阴阳刚柔爻画相互推移,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系上文辞而明示,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吉凶悔吝,产生于爻动;刚柔,是立卦的根本;变通,取义于(卦爻之)时,吉凶,以正而取胜;天地之道,以正而能观瞻;日月之道,以正而得光明;天下之动,以正而归于一。乾,高大而示人平易;坤,卑下而示人简从。爻,仿效于此;卦象,取像于此,爻象发动于(蓍占)内,吉凶显现于(蓍占)外,建功立业显现于知变。圣人的情感体现于卦爻之辞。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育,圣人最大的宝是权位。如何守住权位,是行仁政;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是义。

 古包牺氏称王于天下,仰首以观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相适宜,近取象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开始创制八卦,藉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类比万物的情状,(包牺氏)结绳索而制作网罗,用来猎兽捕鱼,这大概取象于《离》卦。包牺氏死后,神农氏开始,砍削木头做成了耜,弯曲木头制成了耒,用耒耜耕种的便利,以教天下(百姓),这大概取象于《益》卦。以中午作为集市的时间,招致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而归,为自获得所需要的物品,这大概取象于《噬嗑》卦。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开始,通达其变革,使百姓不怠倦,神奇而化育。使民众相适应。易道穷尽则变化,变化则(又重新)通达,能通达才可以长久,所以“有来自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无所不利。”黄帝、尧、舜垂示衣裳(之用)而天下大治。大概取象于《乾》《坤》二卦。凿空木头以成舟船,剡削木才以成桨楫,舟楫的便利在于渡涉不通(的江河),直致远方,以便利于天下,这大概取象于《涣》卦。乘驾牛马,负载重物致于远方,以便利天下。大概取象于《随》卦,设置重门打梆巡夜,以防盗寇,大概取象于《豫》卦。断削木头作为杵,控掘地面作臼,臼杵的好处,万民受益,这大概取象于《小过》卦。弯曲木材加弦而为弓,削木以为箭,弓箭的好处,可以威服天下,这大概取象于《睽》卦。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御风雪,这大概取象于《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圣人改用棺橔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有所治理,万民有所稽察,这大概取象于《夬》卦。
所以《周易》是讲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物的,彖辞,是裁断(一卦之义)的。爻,是效法天下万物变动的,因此吉凶产生而悔吝显出。
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原因何在?阳卦以(一阳)奇为主,阴卦以(一阴)耦为主。它的德行如何?阳卦一个国君,两个臣民(二民事一君),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国君,一个臣民(一民兼事二君)这是小人之道。
《周易》说:“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想法。”孔子说:“天下有什么可以思索,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天下万物本同归(于一)而道路各异,(虽)归致于一,但有百般思虑。(因此)天下有什么可以思索有什么可以忧虑的?日去则月来,月去则日来,日月来去相互推移而光明产生。寒去则暑来,暑去则寒来,寒暑相互推移而一岁形成。往,意味着屈缩:来,意味着伸展。屈伸相互感应而功利生成。尺蠖屈缩,以求得伸展。龙蛇蛰伏,以保存其身。精义能入于神,方可致力于运用。宜于运用以安居其身,方可以增崇其德,超过这些以求往,则有所不知,能穷尽神道,知晓变化,这才是德性隆盛(的表现)。《周易》说:“被石头所困,又有蒺藜占据,入于宫室而看不到妻子,凶。”孔子说:“不该遭受困危的事却受到了困危,其名必受羞辱,不该占据的而去占据,其身必有危险。既羞辱又有危险,死期将到,妻子还能见吗?”《周易》说:“公在高墙上射中了隼鸟,获得它没有什么不利。”孔子说:“隼,是禽鸟;弓矢,是射鸟的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哪有什么不利的?行动沉着而不急,所以出手而有所获,是说具备了现成的器具然后行动。”
 

孔子说:“小人不知道羞耻不明了仁义,不使他畏惧不会有义举,不见到功利不能劝勉(他)作好事,不用刑威不能惩罚(制服),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的福气。所以《周易》说:‘脚上刑具掩盖了脚趾,无咎。’就是这个道理。善事不积累,不足以成名,恶事不积累,不足以毁灭自身。小人将小的善事视为无益而不去做,把小的恶事视为无伤害而不去掉,所以恶行积累到无法掩盖,罪大恶极因而不可解脱。所以《周易》说:‘荷载刑具,掩灭了耳朵,凶。’”孔子说:“(倾覆的)危险,是(由于只想)安居其位所致;灭亡,是(由于只想)保全生存所致;祸乱,是由治世引发。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太平治世而不忘祸乱。只有这样身体平安而国家可以保全。《周易》说:‘将要灭亡,将要灭亡,系于植桑而巩固。’”孔子说:“德行浅薄而位处尊贵,才智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受惩罚的。《周易》说:‘鼎足折断,把王公的八珍之粥倒出,沾濡了四周,凶。’这是说不能胜其任。”孔子说:“能知晓(事理的)几微,大概是神吧?君子与上相交不谄媚,与下相交不渎慢,这算是知晓几微了。几,是事物变动细微,吉的先现。君子见几而行动,不待终日。《周易》说:‘坚如磐石,不待终日,占问得吉。’(已经)坚贞如同磐石,(还)宁可用它终日,其决断可以明识了!君子知几微知彰著,知柔顺知刚健,(因而)万众仰慕。”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大概快知晓几了吧!有不善的事未尝不知道,知道后未曾再犯。《周易》说:‘(离开)不远就返回,无大悔,始而吉。’”天地(二气)附著交感,万物化育凝固,男女构精交合,万物化育衍生。《周易》说:“‘三人同行,则损去一人,一人独行,则得到友人。’说的是(合二而)归致于一。”孔子说:“君子先安定下自身后才可以行动,平易其心之后才可以说话,(与人)确定交情之后才有所求。君子能修养到这三种德行,才能全面。(身)处危难而行动,则民众不助,面临恐惧才说话,则民众不响应。没有交情而有所求,则民众不会帮助,不帮助,则伤害的事就来了。《周易》说:‘得不到增益,或许会受到攻击,立心而不恒,有凶。’”
孔子说:“乾坤,是《周易》的门户吧?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交合其德,刚柔(爻画)就有了形体,以体现天地所为,以通达神明的德性。其(卦)取名似杂乱不一,但不越份,推考卦名各类,大概是衰世时人的意识吧”《周易》彰明往事而察知来事,而使微者显著阐明幽隐,开启卦之义,使名实相符,以辨别物象。正定(卦爻)言辞,赋上吉凶占断之辞而使之完备。(卦)取名小,它所象征的事类广大,所寓含的旨意深远。所系的卦爻之辞有文彩,它的语言隐晦而又合乎中理,它所论述事情既明显而又深藏内涵,总是从两个方面去济助民众行为,以明确失得的报应。
 
《周易》的成书,大概是中古时代吧。作《周易》的人,大概充满着忧患意识吧!所以礼,这是德性的基础;谦,是把握德性的柄;复,是德性的根本;恒,是德性的修固;损,是对德性的修养;益,是德性的宽裕;困,是德性的辨别;井,是育德之地;巽,是对德的裁断。礼,和悦而践行;谦,尊让而光大;复,微小而能识辨于物;恒,(遇事)杂乱恒守而不厌倦;损,是(减损私欲)起初难而以后易;益,增长宽裕而不摆设(夸耀);困,穷困而能通达;井,居其所而迁养(民众);巽,称量事物隐藏而不露。礼以和而行事;谦以制订礼仪,复可以自知,恒因恒守一德,损以远离灾害,益以兴隆其利,困可以减少怨尤,井(养民)可以辨其义,巽可以申命行权。
《周易》这部书不可疏远,它所体现的道,经常变迁,变动而不固定,周流于(卦的)六位,或上或下无常规,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不可当成不变法则,唯有随爻之变而有所(生成)之卦,其(阴阳)屈伸往来皆有法度,在外在内而使知畏惧,又明示忧患的原故,虽没有师保教导,但如同在父母身边。起初若依循卦爻之辞而揆度其道义,(则《易》)也有典常可寻,若不是圣人(阐明此道),易道不会凭空行于世。《周易》这部书,推原求末,以为体。六爻(阴阳)错杂,代表不同时间的事物,其初爻(象征事物之始)难以知晓,其上爻(象征事物的终结,事情已经明显)容易知晓,(因为初爻、上爻)是卦的本末。初爻之辞拟成(事物开端),(上爻之辞象征)事物最后形成。如果杂糅代表不同事物的爻,撰述(阴阳刚柔的)德性,辨别其是与非,则非中间四爻不算完备。噫!也要求存亡吉凶,则居(观其象)可以知道。智者观玩彖辞,则理解可以超过一半。二爻与四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所以)它们的善吉不同,二多荣誉,四多畏惧,因接近(五之君位)。阴柔之道,本不利于远离(九五),(二远五)其大要归于无咎,是以柔居中的原故。三爻与五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这是位之贵贱等级造成的。(三五阳位)若阴柔处之则危险,而以阳刚则能取胜吗?
《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两相重,所以成为(一卦)六画。六画不是别的,是三才之道。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等级,故称为物,物(阴阳)相杂,故称为文彩,阴阳两爻不当位,所以吉凶产生。
《周易》成书,大概当在商代末期,周代德业隆盛之时吧?反映的当是文王与纣王的事情吧?所以《周易》含有危惧之辞,(其辞)由危惧变得平易,由平易变得倾覆。《周易》卦爻辞中所蕴含的道理十分博大,百物皆具备其中而无所遗弃。(卦爻辞中)这种危惧一致贯串《周易》的始终。其大要归于无咎。这就是《周易》的道理。
 
乾,天下它最刚健,其德性永远平易,而主艰险;坤,天下它最柔顺,其德性是永远简约,而主阻难。(易简之理)能娱悦人心,研究其忧虑,判定天下的吉凶,促成天下几微之事。所以知变化而有所作为,吉庆的事有福祥之兆,观卦象可以知道器物制作,筮占可以预知未来。天地设立自己的位置,圣人(效此)而成就天地的功能。人的智谋与(卜筮所现)鬼神的智谋,百姓也能参与谋事。八卦以卦象告知,卦爻辞以实情说明。刚柔(爻画)互相杂居,而吉凶可以显现。爻的变动是以利表达,吉凶随爻实情而变迁,所以爱与恶相互攻击,而吉凶生成。(爻的)远(应)与近(比)相互取舍,而悔吝产生,真情与虚伪相互感应,于是利与害产生。凡《周易》所论的情感,(两爻)相近比而不相得则必有凶,或者有伤害,悔恨且有吝难。将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辞惭愧躲闪,心中有疑惑的人,他的言辞枝分不一。吉人的言辞很少。浮躁人的言辞很多。诬陷好人的言辞浮游不定。丧失操守的人言辞屈服。

 


  • 看了这篇,我也想发表一篇

  • 翻阅本站全部篇目 >> 翻阅本栏其它篇目:
  • >> 资料 >> 文化 >> 【文墨网资料库】《周易·系辞》原文与注释

    评论(已关闭)】【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力推荐文章
  • 刘宝军《自白》[2913]

  • 刘宝军《六月的质感----2012年学...[5002]

  • 《词综》(卷三)五代十国词七十...[17656]

  • 秋水霞衣《点绛唇·初临文墨网》...[4032]

  • 刘宝军《倴城,太阳落山了,灯光...[4202]

  •  相关文章
  • 文墨网用于百度搜索的LOGO[1023]

  • 读经群的“扩展阅读”及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回味[2276]

  • 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2028]

  • 关于“冠豸山”的“豸”的读音和拼写问题[2970]

  •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49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回复网友(已关闭)
        没有任何评论
    文墨网底部
     
     


     
    版权所有:文墨网 公安备案号13022402000106 冀ICP备17009013号-1 ©2002-2021  

    电话:13603371339 地址:河北唐山滦南倴城

    联系站长| 上传空间
    文墨网 | 网站制作文墨网(QQ7722629)| 程序友谊网络科技